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这个春节太过“特别”,亿万国人“以宅治疫”,更为武汉、为湖北,为遭遇病患的同胞而揪心。
1月21日,春节前夕,商务部国际司接到紧急通知,与部合作司一同参加联防联控机制外事组第一次会议并接领了接受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捐赠防疫物资的任务。如何做好这项工作,国际司的同志们陷入了思索。此前国际司在汶川地震及1998年洪灾中曾有过接受紧急国际援助的相关经验,也与国际组织有着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不过此次疫情情况特殊,如何建立部际联动机制?如何与卫健委、外交部、发改委等部门协调?如何接收捐赠物资入关?如何与湖北等地方政府对接?如何促使国际捐赠落实落细?……这一系列问题乏有先例可循,也无现成的规范细则可参照,需要部内司局和部外相关部门群策群力、争分夺秒去攻克。
疫情就是命令。时间紧迫,国际司上下立即动员起来,司党支部成立了以司党支部书记、司长为组长,党支部副书记、副司长为副组长,以五处为基础的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专班。五处的王大钟和熊茁临危受命,承担接受官方国际捐赠事务的联络工作。
在司党支部的带领下,在这承接国际组织援助物资、助力湖北抗击疫情的分战场上,国际司党员干部又一次冲锋在前,使命在肩,党旗飘扬。从收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的来信,到落实接收捐赠物资,再到协调运输送往湖北“前线”,从1月27日开始,国际司领导带领同志们一直持续战斗在一线,全球连线抗疫情,全时在线战不停,东单办公楼的灯光愈夜愈明……
争分夺秒,
国际援助第一单急运武汉
1月24日,中国农历大年三十,国际司领导班子匆忙吃了几口年夜饭就召集开会。自从召开联防联控机制外事组的第一次会议后,大家一直在按照部领导要求部署相关工作。武汉已采取严格的交通管控措施,疫情形势严峻,得抓紧把任务落实到各处室具体人员上。
1月26日,国际司信箱里收到了一封紧急信件。这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写来的一封愿意向中方捐赠医疗物资,援助武汉疫区的信件。国际组织向中国表达愿提供支持的善意,国际司五处的同志们迅速开展相关工作,为下一步接受国际捐赠打下基础。
1月27日,司领导带领王大钟、耿琳琳、熊茁等同志就岗,并第一时间与联合国等表达捐赠意愿的国际组织对接,及时通报湖北等地疫情信息,落实捐赠具体事宜。
连续几天夜里,王大钟的手机铃声不断响起。作为接受官方国际捐赠事务的第一联络员,他的手机号码已向全球280多个驻外使领馆、团、处和国际组织、国内部委、地方政府和慈善组织公布,他的电话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热线”。很多国际组织的朋友打电话给他,希望从他这里获知中国疫情的动态和需要提供哪些支持的精准信息。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是第一个表示要向中国捐赠医疗物资的国际组织。”王大钟告诉国际商报记者,进入商务部十几年来,他一直在做与国际组织和援助相关的工作,历练丰富,这使得此次接受国际捐赠的内外对接十分顺畅。
接下来就是具体接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这批援助物资并运往武汉了。五处的同志们分头联络国内相关部门和湖北的慈善组织,逐一协调落实航空运输、清关以及国内物流和接收分发等问题,最终方案是物资先运到上海,再向湖北转运。由于正处春节假期,国际司紧急联系了还在休假的上海特办徐兴锋特派员返沪办理物资交接工作。此时,常规物流已难以运货抵达武汉,国际司的同志们又多方协调,将物资从上海陆运至杭州,再空运至武汉。
个中繁辛,殊难赘述。来看看国际组织的第一单医疗物资捐赠的高效路径:1月29日下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组织的9.2万只口罩、1万件防护服等医疗防护物资运抵中国,1月30日即运抵湖北武汉,国际司同志们用最短的时间打通了一条接收和落实国际捐赠的道路,并且对每一笔捐赠全流程跟进,确保物资去向清晰、签收资料完备。第一单国际组织捐赠物资的顺利完成给接下来接收更多国际捐赠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各部门和各司局都是特别配合,有些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业务,边问边干,边学边干,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很多问题,比如怎么快速清关提货,怎么发到医院手中,怎么解决国内外医疗物资型号匹配问题,都是大家商量着迅速解决的。”王大钟介绍说。
负重前行,
敲流程定细则舍家不绝情
熊茁,国际司五处的主任科员,武汉姑娘。她本已订好票准备回家乡与父母团聚。接到紧急任务后,她二话不说就把票退掉,旋即投入到紧张的对外联络中。“每天工作都在12小时以上,通宵达旦更是家常便饭。”熊茁告诉国际商报记者,“报送信息,接听国际国内电话,参加各种部际和部内协调会,协调联合国等国际组织,配合兄弟司局和相关部委,指导地方部门接收物资……各种工作琐碎纷繁,这样一天下来,疲累交加,但我很清楚牺牲与亲人的相聚是为了什么,家乡、祖国更需要的是什么,更多同事们同样在拼命加班加点图的又是什么。我一定要扛住,坚持到底。”时钟已过晚上10:00,熊茁仍然在整理材料、拟写文件,而这正是一个时期以来她和同事的常态。
“今天又可以看到深夜2:00长安街的风景了。”挂上电话,王大钟笑着说。他的手机已经有点发烫了。对,又该充电了。他每天回复300多条微信,接听超过100个电话,累计通话时长超过5小时,一天下来起码要给手机充4次电。和众多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同事们一样,他自大年初三开始就没有休息过一天,经常通宵达旦工作,也时不时感到疲惫难耐;在这本该阖家团圆的时刻,不能陪在心爱的妻子和两个尚在稚龄的孩子身边,他也时常心存歉疚。所幸,有着家人的理解支持、同事们的携手并进、领导的关怀指导,一批批物资顺利运抵抗疫前沿的消息都给了他和他们继续坚持的动力。王大钟说:“能参与疫情抗击工作,我感到十分自豪。在这次抗疫战斗中,我也学到了很多,每天都被很多人和事所打动。”“有句话说得很棒,生活哪来的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负重前行!我也愿意做负重前行的人,为这一份岁月静好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全员“在岗”,
为疫情“防控墙”加瓦再添砖
团结一心,共克时艰。部领导时时关心和支持,多次指挥协调调度,给连续高强度加班的同志们打气鼓劲,疏导压力,把组织的温暖送进每位同志心中。除了直接参与到疫情防控第一线的同志之外,国际司其他处室人员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建好疫情“防控墙”添砖加瓦。
国际司办公室积极做好司内协调和部里指示要求的上传下达工作,累计统计上报数据30余份,发送普及科学防护知识和各类通知要求50余条;其他业务处室在疫情防控措施严格的同时做到离岗不脱岗,坚决落实部党组部署的2020年工作要求,扎实开展全球经济治理、自贸区谈判和区域、次区域合作业务,在此基础上,积极对接相关驻外经商机构,第一时间了解驻在国对中国疫情反应情况,及时反馈并对应对措施给出建议,保证业务工作顺利进行。
全球合力,
守望相助爱心传递添暖意
商务部国际司等相关司局的工作赢得了国际组织的点赞。截至目前,中方共接受7个国际组织捐赠的12批次医疗物资,包括医用口罩约25万个、防护服约3.7万套、护目镜4.6万副、医用手套66.4万双、心电监护仪29个、输液泵22个、呼吸机20台等,以及小米、纸巾、卫生用品等生活物资。还有一些国际捐赠物资正在紧张筹办当中。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等国际组织负责人纷纷致函中方,高度赞赏中方抗疫工作,并表达全力以赴提供援助的意愿。
在接受国际援助的工作中,王大钟经常被感动,“很多国际组织一听说中国抗击疫情需要支持,主动打电话过来,有的甚至是清家底式的援助,把库存的口罩、防护服、手套全捐向了中国抗疫一线……”
王大钟介绍说,近期国际空运受到各种因素制约,有的线路运费高涨,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近日一批从德国发运的12吨物资,运至中国的费用就要12万美元左右,而这些成本国际组织都主动承担起来。一家负责粮食援助的国际组织表示已买不到防护服和N95口罩了,但他们有专门运粮食的专机,愿帮其他国际捐赠方多国多批地提供跨国运力。“中国发生的疫情还促进了不同国际组织间的合作、协助和联动,这在国际援助史上的确不多见,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的大爱。”
新冠肺炎疫情无情,但隔离不隔情。中国积极有为,世界同此爱心,由此凝聚起的全球力量,成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极佳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