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来到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三明市委员会!

“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展开 自贸试验区创新步伐再提速

更新时间:2019/11/20 浏览量: 722

经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的通知》,部署自2019年12月1日起,在全国自贸试验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

《通知》提出,要分类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对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等四种方式分类推进改革。对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设定的523项事项,直接取消审批13项,审批改为备案8项,实行告知承诺60项,其余442项采取压减材料和时限、延长或取消有效期等措施优化审批服务。

《通知》明确,国务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负责统筹领导全国“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要聚焦企业关切,协调指导支持各自贸试验区妥善解决改革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关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部门要细化改革试点落地措施,制定实施方案并于2019年11月30日前向社会公布。

政策红利接连释放

从沿海到腹地再到沿边,6年多的时间里,我国自贸试验区已经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

与此同时,国家接连出台政策支持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让其“改革试验田”的作用发挥得更为充分。统计显示,截至去年年底,除海南外的11个自贸试验区以约万分之二的国土面积,创造了新设外资企业数、实际使用外资、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分别为15.54%、12.12%和12.25%的可喜成绩;今年前8个月,我国自贸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866亿元,同比增长23.3%,占比为14.3%。

专家分析,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加快商品、服务、人才、资本、信息等便利自由流动,从要素开放上升到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的开放,是新时期我国在探索投资、贸易、金融、外商投资服务和管理等方面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的高地。

此次国务院印发的《通知》则让自贸试验区获得了更多政策支持,特别是一批“放管服”改革措施的落地,使自贸试验区在提升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上将有更大作为。

金融创新大有可为

“在自贸试验区建设中,贸易的基础是货物,物流的背后是金流,因此贸易中心必然也是金融中心,贸易和金融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苏宁金融研究院投资策略研究中心主任顾慧君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当前来看,一方面,“一带一路”上的跨境贸易乃至更广地域范围内的跨境贸易既要求也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也使得金融开放加持下的自贸区最基础的贸易流通更顺畅。从这个角度看,人民币国际化对推动我国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卞永祖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贸易和金融紧密相连,建设贸易中心必然会大幅加快金融对外开放的步伐,并加快完善中国金融监管、研究能力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设。

卞永祖进一步分析,金融制度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性制度,《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提出大幅简化办理人民币跨境流动的手续,探索资本自由流入流出和自由兑换,这为金融机构向新片区内企业和非居民提供跨境发债、跨境投资并购和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等跨境金融服务明确了制度保障。

在顾慧君看来,自贸试验区最大的制度优势是免除货物报关和外汇管制,这也是新加坡等自由贸易港之所以形成国际和区域影响力的根本。

顾慧君认为,从金融的角度看,探索在自贸试验区内开放资本账户、促进资金跨境自由流通是推动自贸试验区建设必须思考和尝试的。“在建设更为开放、更为自由的自贸试验区的同时,需要做好封关措施,通过建立监管沙盒,隔绝区内外资金流动,防止监管套利和风险外溢。”

“加强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卞永祖表示,特别是临港新片区对于跨境金融制度的创新将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并加快推动国际金融机构进驻,加快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将提高我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预计未来我国自贸试验区在金融创新方面还将取得更多丰硕成果。